为了促进医学检验室科研学术水平提高以及论文质量的提升,医学检验室于2025年4月28日在所412会议室举办了“院士面对面,大咖一帮一”青年学子系列学术交流会。本期讲座特邀香港中文大学李晨钟院士莅临指导,医学检验室第一党支部书记张威研究员在开场环节向李晨钟院士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术交流会的相关内容和李晨钟院士的科研经历。本次交流会吸引了青年职工、博士后、研究生等30余人参加,通过专题报告、学术研讨、互动问答等形式,现场气氛热烈,学术交流氛围浓厚。 会上,马富强研究员向李院士汇报了医药酶工程团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包括AI+FADS的酶高效创制技术,以及核心酶在分子诊断、合成生物学、绿色生物制造、绿色生物降解领域的应用,李院士对其工作进行了肯定和赞赏,并给予了指导,建议在诊断相关的氧化酶挖掘、设计和应用方面深入研究,针对更多靶标的检测开发新型的检测方法。经过李院士的指导,受益匪浅,拟在诊断核心酶领域继续深耕,做出更多创新型的贡献。 贾子璇同学对“基于二维多功能材料对疾病检测和治疗的应用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思路,李院士在认真听取汇报后,敏锐地指出了课题在创新性方面还需提升的问题,让同学们在思想上对研究的创新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杨蓉婕博士后对“共价有机框架的功能调控及生物分析的研究”提出了自己遇到的疑惑,郑安然博士后针对“单分子实时检测技术的研究”等问题,李院士均给予一一解答,并针对研究中的单分子酶活性异质性量化模型构建、多维度动态信号解析算法等内容深入指导,为研究者在生物酶功能机制研究、测序酶高效筛选方法建设等方向的科研能力提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技术支持。郇昌翔博士生在“空间多组学方向出发并结合机器学习算法”的研究,李院士肯定了该研究内容贴合临床应用需求并且有着前瞻性,是当前科技转化的一项非常重要尝试。焦春笑博士生以“集成球冠型纳米腔透镜用于实时单分子结合反应”为题汇报了相关研究进展,李院士指出,在器件构型探究方面应基于曲率参数对器件性能的影响总结出一些规律,使参数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更清晰的表述出来,李院士还建议将该创新思想作为一种普适性的方法推广至更多荧光检测方向和领域。 最后,周连群副所长对本次交流会进行了总结,他表示,本次交流会充分展现了青年学子的学术热情与创新潜力,为培养未来科研生力军奠定了坚实基础。苏州医工所将持续搭建高质量学术平台,助力青年人才成长,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学科交叉与创新发展。
嘉宾介绍: 李晨钟,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校长学勤讲席教授,生物电子和生物传感器实验中心主任,加拿大工程院院士(Canadian Academy of Engineering),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NAI Fellow),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席教授,杰出青年基金(海外)获得者。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临床、环境及生物防卫相关的最新水平微小型生物传感器技术和快速诊断及检测(POCT)的应用。截止到2024年,共发表约200篇科学论文和专著,并且是20项国际专利的主要发明人。2018年起到现在担任顶级期刊Biosensor and Bioelectronics的主编,同时兼任SCIENCE系列期刊RESEARCH和BMEF期刊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