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高山:如此路不通,且斩棘辟新路

作者: 时间:2021-03-10

 

  近日,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研究员高山成功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在未来5年的项目资助过程中,他将聚焦于肿瘤驱动突变,并从中找到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验证其临床意义等,为抗癌药物的研发提供最前端的基础研究依据。

  “我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从癌细胞成千上万的基因突变中,找出那些能够驱动正常细胞发生癌变,促使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恶化的关键突变基因。”高山说,这就好像在大海里捞针一样,是实现“从0到1”的突破,然而一旦发现了这些关键突变点,就能够为后续的抗癌药物研发和靶向治疗等指明方向,从而实现“1到100”的巨变。

  从英国牛津大学医学肿瘤学专业攻读完博士后,多年来,高山一直围绕肿瘤的诊断、预后还有治疗靶点的鉴定,以及临床应用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在采访过程中,他不断地提及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我们有些关键技术之所以被‘卡脖子’,根源在于基础理论没跟上。”

  高山联想到自己曾经养了一棵小树苗。“有一天不知道为什么它就不行了,我以为它死掉了,就剪去了所有的枯枝败叶,结果没过两天它就从底部长出了新枝叶,现在两年过去了,它长得特别好。我想这是因为它的根在土里面扎牢了。我们做基础研究也是一个道理,基础研究就是科技创新的‘根’,把这个‘根’扎牢了,不怕我们的科技创新搞不好。”

  他认为,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应用,必然会经历一个非常漫长和艰辛的过程。“比如我做生物标志物,在1万个里面能做成一个就不错了。但是如果没有1万个里面的这一个,找不到靶点,连诊断都诊断不清楚,那就不可能存在后面的对疾病的判断和对患者的治疗。所以整体诊断的进步还是依赖基础研究。”

  高山坦言,多年来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有“定力”。“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是做不好基础研究的。因为可能10年时间都没人关注你,无法短期内看到效益。或者一个很小的成果,都需要花费3年、5年的时间。但是我们必须要有定力,不急不躁,不争不抢,甘于沉下心来坐在那里,而且千万不能人云亦云,只要坚持一个方向,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耕耘好了,总有一天会有收获。”

  科学研究永远走的不是一条“直线”,可能会走弯路,会遭遇“此路不通”。“但是我们不能害怕失败。”高山说,科研人员要允许自己失败,接受自己失败,但在失败的基础上,要有重新出发的勇气,“此路不通,就换一条路,或者披荆斩棘开出一条新路!”

  目前,高山在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担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总师、博士生导师。其以通讯(含共同)作者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国家科学评论等国际知名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同时,已申请专利7项(包括2项PCT国际专利),其中5项专利已得到授权。围绕肿瘤微环境研究,高山也正在做一些工作,“这些工作都刚起步,我希望两到三年内能出一些成果。”

  作为基础科研工作者,高山把自己比作科技创新浪潮中的小水滴,“你看大海波涛汹涌,但是如果没有我们这些小水滴去推动,它永远没有浪尖。我相信,只要国家持续不断地重视基础研究、投入基础研究,我们科研人员沉下心去钻研,总有一天会取得重大的科学成果突破。”

(来源:http://xh.xhby.net/pc/layout/202103/10/node_17.html#content_896481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