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医工所在中科院“共话科学家精神”主题征文活动中获奖

作者: 时间:2022-10-24

  为贯彻落实“弘扬科学家精神,喜迎党的二十大”系列活动要求,推动全院广大团员青年践行科学家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院团委、院青促会联合组织开展了“共话科学家精神”主题征文活动。苏州医工所团委积极组织,广大青年积极参与,共投稿10篇文章。其中医用光学室缪新《孤独的追梦者》荣获二等奖,人事教育处高珅《传承时代精神,复兴强国有我》荣获三等奖,苏州医工所团委也荣获优秀组织奖。

 

  获奖作品展示:

  孤独的追梦者 

 医用光学室  缪新 

  梦,虚幻却又若隐若现,似迷雾中的一盏微灯,时而光影浮现,时而倏然幻灭。都说梦是不着边际的,是荒诞的,但科学梦,却那么掷地有声,发人深省。 

  梦想是美好的,但追梦的路注定是孤独而寂寞的。我没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广阔胸襟,没有钱学森“弃洋归国”的豪情万丈,有的只是毅然决然背起书囊,默默踏上这条追梦路的勇气和决心,那是2015年的春天。 

  怀着满腔科研热情,梦想着硕果累累的成绩,却不知那是痴人说梦。科研的道路远没有想象的简单和平坦,跨专业从事显微光学的工作,一开始到处碰壁,不知道什么是共聚焦,不知道什么是超分辨成像,不知道什么是激发荧光、照明光路、探测模块……知道的只是凹透镜发散、凸透镜聚焦原理,这样的基础能做科研么?“可以!”老师鼓励我勇敢突破自我,刻苦钻研,并言传身教的传输光学理论知识,动手搭建系统实验光路,告诫我“追梦的道路注定是孤独的,忍受得了寂寞的人终会攀上顶峰”,一个个字是那么铿锵有力,砸在我的心头。 

  慢慢的,我学会了自己推导光学公式,搭建共聚焦系统光路,撰写了第一篇实验报告,我依然记得老师赞许的目光,那是一种肯定,更是一股无形的动力,那一刻我深切体会到科研的成就感,再多的挑灯夜战、不分昼夜的学习都是那么值得。 

  直到那一次,领导来参观实验室,老师满心欢喜的讲解我们的科研成果和原理样机,并要求我现场演示,却不知为何临时出了故障,机器不能正常工作,气氛异常尴尬,仿佛空气都凝固了,那种愧疚感和灼烧感让我和老师无地自容,领导转身离去的瞬间我真想找个地洞钻进去,老师也严厉的批评我准备工作不到位,之前得意洋洋的那股劲骤然消失了,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要想在科研的道路上走下去,必须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绝对不能因一点成绩得意忘形,沾沾自喜。 

  从那一刻起,我始终提醒自己怀抱严谨的科研态度,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来鞭策和警示自己。记得有一次,老师拿来一些微纳级材料想在反射式共聚焦系统下观测其微观形貌及表面结构特征,却始终得不到满意的结果,便怀疑我搭建的实验系统存在问题,我坚持认为是样品问题,我的这份“自大”让老师很生气,那一晚我对实验系统参数和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刻的分析,最终得出了样品最小刻度偏大的结论,当我把这份报告拿给老师时,那个点头对我是如此重要,更是信心的极大鼓励。同年,我发表了一作专利7篇,其中5篇是发明专利,并成功研发了皮肤CT样机,实现了成果转化。 

  这一切的成绩是对我正在走着的这条路的莫大肯定,这个若隐若现的梦值得我去追。 

  当然,追梦的道路有时让人充满成就感,有时也让人心生畏惧。今年上半年,在实验系统中验证新的成像方法时始终得不到较好的图像,糟糕的信噪比让研究陷入了困境,无数次实验系统的重新搭建,软件参数的优化,光机精确装调都无法令人满意,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失望而归,一次次加班加点的无功而返,把我的意志力和信心摧残的体无完肤,项目验收的压力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真正感受到了科研的可怕和绝望,那一刻,我真的想退缩了,想放弃了,我极度的自我怀疑。我向老师倾诉了这种极端的情绪,并一度提出放弃的结论,我认输了……“科研的道路要是一帆风顺,那人人都能当科学家,一切成绩就显得不堪一提”老师不紧不慢的道出,“耐得住寂寞和孤独,顶得住失败和反复,成功就触手可及了”。走出办公室,我努力平复了内心低沉的情绪,又钻进了实验室,近3个月的摸索,我终于发现了反射共聚焦的散斑问题对成像质量的影响,并更换了光源降低了相干长度,问题迎刃而解了,那一刻我在实验室的欣喜若狂只有自己最能体会,我深刻的懂得了追梦道路的艰难曲折。 

  科学研究就像一座布满荆棘的大森林,无数渺小的书童背着书囊,怀揣最初的科学梦想,艰难而孤独的走在寻梦的道路上,时而迷路,时而反复,时而遇见树叶透射的阳光,时而淋落湿冷豆大的雨珠,时而迷雾重重,时而布满生机,但远处的那一缕微光永远不曾湮灭,那就是书童们的梦,也是这片大森林的尽头…… 

 

传承时代精神,复兴强国有我 

  人事教育处 高 

  建党百年赞歌的余音还在耳边回响,二十大的钟声亦即将敲响,值此七一之际,我许下誓言,请党放心,复兴强国有我! 

  七十多年前,一个庞大而又弱小的国家诞生了。庞大,是因为她有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五万万的人口;弱小,是因为她的身边盘踞着两个超级大国,亦是身处两大集团对峙的前沿。抗美援朝的胜利,打出了新中国的骨气,让世界终于对中华民族正目! 

  但是,一个更大的阴云却盘梗在党中央领导人的心头。原子弹,这个被麦克阿瑟叫嚣着要扔在战场上的武器,原子弹,这个被赫鲁晓夫盘算着让中国变成核辐射无人区的武器。人有我无,新中国就没有一寸安全的土地。人有我有,新中国才能用核武器来反对核武器。 

  于是两弹一星计划开始了,原子弹研制工程上马了。作为一个绝密计划,科研工作者们面对的不仅仅是长期与亲人隔绝的日子,更是冒着苏联导弹打击试验基地的生命危险。但是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奔向这个战场!  

  从普渡大学毕业的邓稼先,在物理学界声誉日隆,正是一颗冉冉升起的学术新星,但是听闻新中国正准备研制原子弹,他放弃了学术的研究,毅然投身于原子弹的研制中去。 

  戈壁荒漠,黄沙漫天,物质条件极度艰苦;理论模型,数值分析,只能靠算盘计算;外文书籍,仅有一本,邓稼先便带人边读边译。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不变的是两弹一星工作者们的恒心与毅力!鬓已霜,又何妨,且教日月换新天! 

  在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破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先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也因此受到了放射性物质的荼毒。在邓稼先回北京体检时,发现在小便中已然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破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但邓稼先拒绝了疗养和休假,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因为他也曾许下誓言,复兴强国,定将中国的原子弹研制成功! 

  终于,在罗布泊的第六个年头,中国人自己的争气弹引爆成功!从此新中国终于有底气向霸权说不,可以用自己的核武器来反对美国、苏联的核讹诈! 

  完成原子弹的工作,邓稼先又继续投身于祖国的核国防事业。然而受到核辐射的影响,邓稼先于1985年先后做了三次结肠癌手术,在病床上他仍坚持工作,直至溘然长逝。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短短八个字,却胜过千言万语。两弹一星元勋的丹心足以彪炳汗青! 

  两弹一星精神,它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无畏;它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持;它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它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个人生死荣辱何足道,新中国和中华民族的一丝一毫才重于泰山! 

  两弹一星的故事虽然过去半个世纪,但是它却又离我近在咫尺。我的爷爷奶奶也是千千万万的两弹一星工作者之一,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他们在甘肃核试验基地工作过数年,我父亲的童年就如同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们》中诗的篇章一样。虽然,他们的故事不像邓稼先、钱三强那样的波澜壮阔,但亦是舍弃了江南水乡的温婉,来到了大漠风沙的甘肃,在两弹一星横空出世的巨浪中,翻涌出的晶莹水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两弹一星精神永远不会过时褪色,现如今更是要将它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又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美贸易战、美日印澳联盟、俄乌战争,我们的周边国际形势在恶化;节节攀升的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输入着通货膨胀;反反复复的疫情,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遭受着威胁。 

  作为一名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我深知被国外医学影像设备卡脖子之痛。CT、核磁共振等都被垄断在西门子、飞利浦、GE等国外厂家手中,进口价格不仅昂贵,还对尖端设备禁卖。更高端的产品已经在国外市场开枝散叶,但在中国,依旧只有老旧的型号在售卖,不攫取巨额的利润他们不会放手。中国14亿人民的医疗诊断便要仰人鼻息,大众的健康诊疗水平得不到保障!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一论断,也指明了我们奋斗的方向!国家有需要,我们便奔向哪里,党有号召,我们便为之奋斗!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个领域,做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医疗器械,做出比肩国外最强水平的高端医疗器械,做出普惠万众的价美医疗器械! 

  是时候了,传承起两弹一星的精神,接过父辈们手中的旗帜,我许下誓言,请党放心,复兴强国有我!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