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博士招生专业、研究方向及导师
招生专业:生物医学工程(083100)
序号 |
姓名 |
研究方向 |
1 |
生物医学显微成像光谱技术 |
|
2 |
康复医学工程;医用柔性传感技术;光机电一体化设计技术 |
|
3 |
医用光学成像技术;医用激光技术 |
|
4 |
光健康工程;光学显微内窥成像;应用光电子技术 |
|
5 |
生物医学光子学;医用光学成像;光学相干层析成像 |
|
6 |
超分辨显微光学成像;医用光学成像 |
|
7 |
全固态激光及其变频技术;医用拉曼光谱诊断技术 |
|
8 |
微光学技术;生物医学成像光谱技术 |
|
9 |
光学显微成像技术;单分子单细胞生物物理 |
|
10 |
低场/超低场/零场磁共振;新一代脑磁图技术;磁共振定量技术 |
|
11 |
智能影像处理;智能脑机接口;医疗大数据分析 |
|
12 |
基于智能计算的精准医疗;手术导航及机器人;低剂量锥束CT成像 |
|
13 |
医学影像分析处理与可视化;医学影像云计算平台技术;医疗健康大数据技术及应用 |
|
14 |
生物医学超声;医学信号处理;压电材料、器件与应用 |
|
15 |
临床检验医疗仪器 |
|
16 |
微纳生物医学传感技术;单分子医学检验技术;精密仪器光机电技术 |
|
17 |
单细胞分析技术;高性能探针技术;新型药物递送技术 |
|
18 |
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肿瘤的分子机制;精准医学 |
|
19 |
分子诊断、体外诊断、精准医疗 ;肿瘤早期筛查和诊断;核酸热力学 |
|
20 |
体外分子诊断方法和应用;癌症早期筛查和诊断;核酸杂交与结构 |
|
21 |
腺相关病毒(AAV)基因治疗;基因定点整合 |
|
22 |
类脑器官修复神经系统损伤;组织工程与器官重建 |
|
23 |
基于干细胞和生物材料的组织工程; 再生医学 |
|
24 |
人工智能在宫颈癌筛查中的辅助诊断;基于偏微分方程的医学图像增强 |
|
25 |
生理信号采集分析技术;人因工程技术 |
|
26 |
胶质瘤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分子机制;肿瘤治疗新手段;肿瘤的分子诊断 |
|
27 |
神经元双光子动态成像技术;自然智能学习的神经编码机制 |
|
28 |
高压脉冲电场与等离子体的生物医学应用;脉冲电源与等离子体源的研制;生物介电与阻抗诊断技术 |
|
29 |
生物医学电镜成像与深度学习三维重建;神经联接组学与神经疾病;肿瘤微环境与超微病理学 |
|
30 |
控芯片技术 |
|
31 |
生物分析化学;DNA纳米技术 |
|
32 |
微型超声换能器;超声成像系统;光声成像 |
|
33 |
数据驱动建模与控制;光机电系统集成与控制;光生物学效应的量效关系与光治疗 |
|
34 |
基于薄膜电子器件的生物传感器设计、系统集成、数字微流控系统开发 |
|
35 |
微流控芯片制造技术开发;单细胞、单分子分析;稀有细胞捕获、鉴定及分析 |
|
36 |
微生物与免疫学;体外诊断技术与方法 |
|
37 |
介入超声成像;介入超声治疗;超声成像治疗一体化 |
|
38 |
微纳光子集成芯片;单分子荧光检测;新一代基因测序 |
|
39 |
生物医学传感、生物化学;肿瘤液体活检技术;单细胞检测与分析 |
|
40 |
智能医学影像分析;先进X线成像技术 |
|
41 |
医用光谱技术、光电仪器开发 |
|
42 |
医用光学技术及诊疗设备研究 |
|
43 |
肿瘤耐药机制;环境与生殖健康;纳米材料生物效应评价 |
|
44 |
凝血检测技术;胚胎培养与监测技术 |
|
45 |
于海利 |
辅助生殖技术、光电仪器开发 |
46 |
生物医学成像与拉曼光谱技术;微生物检测与分析;单细胞组学 |
|
47 |
医用光学内窥成像;光电诊疗技术;生物医学光谱技术 |
II、硕士招生专业、研究方向及导师
招生专业:光学工程(080300)/电子信息(085400)
序号 |
姓名 |
研究方向 |
1 |
唐玉国* |
生物医学显微成像光谱技术 |
2 |
武晓东* |
医用光学成像技术;医用激光技术 |
3 |
熊大曦* |
光健康工程;光学显微内窥成像;应用光电子技术 |
4 |
史国华* |
生物医学光子学;医用光学成像;光学相干层析成像 |
5 |
王弼陡* |
临床检验医疗仪器 |
6 |
董建飞* |
数据驱动建模与控制;光机电系统集成与控制;光生物学效应的量效关系与光治疗 |
7 |
崔锦江* |
医用光学技术及诊疗设备研究 |
8 |
医用机器视觉检测与模式识别;光电医疗仪器 |
|
9 |
高静* |
全固态激光及其变频技术;医用拉曼光谱诊断技术 |
10 |
巩岩* |
微光学技术;生物医学成像光谱技术 |
11 |
激光医用仪器 |
|
12 |
生物光学成像 |
|
13 |
超分辨成像 |
|
14 |
简小华* |
微型超声换能器;超声成像系统;光声成像 |
15 |
非成像光学设计 |
|
16 |
李辉* |
光学显微成像技术;单分子单细胞生物物理 |
17 |
光学成像技术 |
|
18 |
李英志 |
光栅制造、检测及应用 |
19 |
激光散斑成像;多帧图像超分辨重建 |
|
20 |
临床检验分析仪器 |
|
21 |
医用全固体激光器设计及非线性频率变换技术的研究 |
|
22 |
魏通达 |
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 |
23 |
肖昀 |
显微光学成像 |
24 |
徐正平 |
运动控制及嵌入式系统设计 |
25 |
杨西斌* |
医用光学内窥成像;光电诊疗技术;生物医学光谱技术 |
26 |
医用激光器件及应用 |
|
27 |
张运海* |
超分辨显微光学成像;医用光学成像 |
28 |
赵建* |
人工智能在宫颈癌筛查中的辅助诊断;基于偏微分方程的医学图像增强 |
招生专业:生物医学工程(083100)/电子信息(085400)
序号 |
姓名 |
研究方向 |
1 |
崔崤峣* |
生物医学超声;医学信号处理;压电材料、器件与应用 |
2 |
周连群* |
微纳生物医学传感技术;单分子医学检验技术;精密仪器光机电技术 |
3 |
智能康复辅具与机器人 |
|
4 |
超低场/零场核磁共振技术;新一代脑磁图技术 |
|
5 |
陈奕博 |
智能物联网;云边端协同智能感知;智慧医疗云平台技术 |
6 |
嵌入式控制技术;质谱检测技术;光谱检测技术 |
|
7 |
崔继承* |
医用光谱技术、光电仪器开发 |
8 |
戴亚康* |
智能影像处理;智能脑机接口;医疗大数据分析 |
9 |
董月芳 |
图像处理 |
10 |
杜强 |
先进X射线成像技术 |
11 |
高欣* |
基于智能计算的精准医疗;手术导航及机器人;低剂量锥束CT成像 |
12 |
高玉舟 |
肿瘤标志物检测、分子检测 |
13 |
医疗电子与智能信息处理 |
|
14 |
郭振* |
微纳光子集成芯片;单分子荧光检测;新一代基因测序 |
15 |
韩志乐 |
超声成像系统及成像探头 |
16 |
大数据;网络安全;人工智能 |
|
17 |
贾宏博* |
神经元双光子动态成像技术;自然智能学习的神经编码机制 |
18 |
姜琛昱 |
医用光谱检测技术 |
19 |
超声高分辨成像技术;超声导航与手术机器人 |
|
20 |
体外诊断微纳传感器;精密部件机电一体化 |
|
21 |
李栋 |
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检测技术与自动化 |
22 |
单细胞空间多组学分析 |
|
23 |
在体荧光探针、诊治一体化 |
|
24 |
李铭 |
先进医学成像技术及图像分析 |
25 |
医学图像智能分析;医疗健康信息学及工程 |
|
26 |
李章剑 |
生物医学超声学 |
27 |
生物医学工程图像和信号处理 |
|
28 |
生物传感;石墨电子学;DNA电子学 |
|
29 |
刘涛 |
体外诊断;药物筛选;生物安全评价 |
30 |
脑机接口高精度编解码;神经影像处理分析与应用 |
|
31 |
X射线断层成像技术 |
|
32 |
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
|
33 |
压电换能器及流式细胞术 |
|
34 |
梅茜* |
微流控芯片制造技术开发;单细胞、单分子分析;稀有细胞捕获、鉴定及分析 |
35 |
医学影像处理;人工智能;脑与认知科学 |
|
36 |
钱俊 |
医学电子学 |
37 |
医疗仪器开发 |
|
38 |
邵维维* |
介入超声成像;介入超声治疗;超声成像治疗一体化 |
39 |
宋一之* |
生物医学成像与拉曼光谱技术;微生物检测与分析;单细胞组学 |
40 |
孙海旋* |
凝血检测技术;胚胎培养与监测技术 |
41 |
生物光子学及流式细胞术 |
|
42 |
王计平 |
智能传感与信号处理技术 |
43 |
体外诊断技术 |
|
44 |
医学信息学及工程 |
|
45 |
SPECT系统开发与应用 |
|
46 |
智能图像分析、手术导航 |
|
47 |
生理信息检测 |
|
48 |
磁共振技术;电磁场优化设计; |
|
49 |
杨晓冬* |
低场/超低场/零场磁共振;新一代脑磁图技术;磁共振定量技术 |
50 |
生物传感器及其系统 |
|
51 |
于海利* |
辅助生殖技术、光电仪器开发 |
52 |
于涌* |
生理信号采集分析技术;人因工程技术 |
53 |
袁刚 |
智能控制算法;医学信息工程;智能医学影像分析 |
54 |
医用物理治疗仪器、机电系统控制技术及应用 |
|
55 |
张若冰* |
生物医学电镜成像与深度学习三维重建;神经联接组学与神经疾病;肿瘤微环境与超微病理学 |
56 |
张寅 |
医学图像处理 |
57 |
生物医学信号无感检测与处理技术;毫米波雷达图像分析与可视化;老龄化科技应对技术及应用 |
|
58 |
微纳材料与器件的生物医学应用 |
|
59 |
章强 |
生物荧光成像 |
60 |
赵凌霄* |
医学影像分析处理与可视化;医学影像云计算平台技术;医疗健康大数据技术及应用 |
61 |
郑健* |
智能医学影像分析;先进X线成像技术 |
62 |
生物医学光子学 |
|
63 |
医学图像智能计算,影像引导的辅助治疗 |
|
64 |
庄杰* |
高压脉冲电场与等离子体的生物医学应用;脉冲电源与等离子体源的研制;生物介电与阻抗诊断技术 |
65 |
可穿戴智能多生理参数检测与健康评估技术 |
招生专业:生物学(071000)/生物与医药(086000)
序号 |
姓名 |
研究方向 |
1 |
董文飞* |
单细胞分析技术;高性能探针技术;新型药物递送技术 |
2 |
高山* |
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肿瘤的分子机制;精准医学 |
3 |
功能材料与生物医学检验;多重免疫、核酸检测;稀土金属标签及流式质谱应用 |
|
4 |
陈名利 |
生物材料、临床检测试剂 |
5 |
血液免疫学;免疫遗传 |
|
6 |
段生宝 |
医学免疫学 |
7 |
生物医学传感技术(免疫、分子);物理因子生物学效应研究 |
|
8 |
刘晓玫 |
基因治疗 |
9 |
分子酶学、酶分子进化、医药酶工程、蛋白质工程 |
|
10 |
马勇* |
体外分子诊断方法和应用;癌症早期筛查和诊断;核酸杂交与结构 |
11 |
缪鹏* |
生物分析化学;DNA纳米技术 |
12 |
孙敏轩* |
胶质瘤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分子机制;肿瘤治疗新手段;肿瘤的分子诊断 |
13 |
生殖生育体外诊断研究;微生物感染与控制技术; |
|
14 |
王红梅 |
体外诊断;输血安全 |
15 |
殷建* |
肿瘤耐药机制;环境与生殖健康;纳米材料生物效应评价 |
16 |
尹焕才* |
微生物与免疫学;体外诊断技术与方法 |
17 |
余爽* |
基于干细胞和生物材料的组织工程; 再生医学 |
18 |
张春* |
腺相关病毒(AAV)基因治疗;基因定点整合 |
19 |
张京钟* |
类脑器官修复神经系统损伤;组织工程与器官重建 |
20 |
张威* |
生物医学传感、生物化学;肿瘤液体活检技术;单细胞检测与分析 |
21 |
郑岷雪* |
分子诊断、体外诊断、精准医疗 ;肿瘤早期筛查和诊断;核酸热力学 |
招生专业:机械电子工程(080202)/机械(085500)
序号 |
姓名 |
研究方向 |
1 |
杨洪波* |
康复医学工程;医用柔性传感技术;光机电一体化设计技术 |
2 |
智慧养老解决方案与护理机器人技术 |
|
3 |
精密机械设计、机电系统控制技术及应用 |
|
4 |
谢劲松 |
计算机辅助设计 |
5 |
张举中 |
智能康复机器人 |
6 |
认知功能VR康复与评估技术;人因工程心理干预技术 |
|
7 |
黎海文* |
控芯片技术 |
8 |
马汉彬* |
基于薄膜电子器件的生物传感器设计、系统集成、数字微流控系统开发 |
9 |
可靠性设计及验证、测试技术与测试性 |
|
10 |
运动功能康复与评估技术;智能康复机器人 |
|
11 |
徐宝腾 |
图像采集与信号处理 |
12 |
荧光显微成像和高光谱显微成像 |
|
13 |
王钟周 |
凝血分析技术 |
14 |
智能手功能康复机器人 |
注:带“*”者为博士生导师。